找到相关内容31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论观心工夫

    !而且就是见性以后也还得长时间的护持、保任,恰好慧能悟后混迹猎人群中十数载,其“牧牛”之行不正是一种更细致入微的观照工夫?另外《坛经》中六祖多次批判“看心观净”的敝端,其目的乃是纠正当时人们着相修行,...

    王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1842407.html
  • 开悟”的迷思

    #1 “开悟”的迷思  “开悟”的迷思  黄国达  修学佛法若不具备正知见,很容易走错路;“开悟”是许多人向往的,但其中却有着许多的迷思。  有人执着空,以空破一切法,甚至包括是非、善恶等世俗约定的差别相,以及佛法的因果、四谛、三宝的方便施设都“空掉”。因为知见上有偏差,行为上不重视戒律,任性而为,又误以为懂得深奥的佛理,高谈阔论,无视于身口意所显现的贪嗔,以为一切都是空的、无所谓的,不着相故...

    黄国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2054538.html
  • “第一山”和“不二门”

    只有不着相,才能透过事物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。  佛教认为时间就是一个闭合的圆圈,没有起点,也没有终点,更没有第一和第二,这也是“不二”的形象比喻。比如人下班的时间结束了,休息的时间就开始了;休息的时间...

    泽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70057701.html
  • 《心经》的五重玄义

    顺境、相投的人,就喜之、爱之、攀取之;遇到坏事逆境、不合的人,就忧之、恨之、舍弃之。这就是迷真认妄,执妄为真,主仆颠倒,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。我们要随缘起用。正工作时,心念虽动,但不着相,心无所住,就象...压得越深,封得越死。这个第七识,它是染净依。意思是你染它跟着你染,你净它跟着你净。前面六根受外面六尘所染,着相了,五蕴烦恼纷纷扬扬,分别作用,第七识就不得自由,不得清净。倘若我们能明悟一切事物皆如空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3858288.html
  • 中观论颂三相品的所感

    为实践服务!但这时的实践就不完全等同于前面二者的反复结合地实践了。因为经过反复的以理抉择事、以事验明理的过程后,我们能预期将会面对种种事相时自然生起如理的观察,从而不被事相迷惑,正所谓内不动心外不着相...

    圆礼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4460439.html
  • 王阳明排斥禅宗契入天台

    佛氏不着相,其实着了相;吾儒着相,其实不着相。”   “先生尝言:佛氏不着相,其实着了相;吾儒着相;吾儒着相,其实不着相。请问。曰:佛怕父子累,却逃了父子;怕君臣累,却逃了夫妇。都是为了君臣、父子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3760562.html
  • 财富法门

    没有受施的,也没有布施的东西,如此布施就与菩提相应,是永远不会失去的,否则着相布施,则以后福报一享尽,那布施的果就没有了,所以得学会让布施的果多多增长,让它成为永不穷尽的财源。   智慧也是一种财富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1361902.html
  • 入静的三层境界

    舒适,情绪安定,常出现轻微的气感,如轻、重、热、凉、麻、痒、动等感觉。  对于层次较低的人来讲,用一念代万念的过渡方法,它仅能使纷坛的杂念得到收敛,拴住“心猿意马”。但进入初级入静阶段后,切不可着相执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2367559.html
  • 楞严咒的感应――末法时代人人都应熟背楞严咒!

    损失与悲哀。   有人问师父宣公上人:“听说楞严咒只能早上五点念,其他时间不可念?”上人回答:“随时念,随时都是早上五点”;“此地早上,美国是晚上,如何算起?诵经念咒不要着相”;“随时念,随时都有感应...

    谢果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4170628.html
  • 净土与禅

    无碍,此吾人所应知  者也!  抑尤有进者,吾人闻有大德,居于某处,则不远秦楚之  路而往参学,为己躬大事之未明也。闻有净土,众圣所都,  发愿往生,则或疑为着相,甚非理也!吾人不远秦楚之路而  求学...

    刘承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4670877.html